今天上午
東莞召開全市教育大會
明確了未來3年
東莞教育計劃
到2022年
增加學位9萬個
新建擴建公辦高中學校10所
增加學位2.5萬個
大會印發的《東莞市關于打造教育現代化強市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力爭到2020年,實現公辦(集體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50%、公辦(集體辦)幼兒園和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80%;
到2022年,新增一批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增加學位9萬個,新建擴建公辦高中階段學校10所,增加學位2.5萬個。
大會同時發布了
《東莞市基礎教育設施專項規劃
編制指引(征求意見稿)》
擬對我市辦學規模、高中和特殊教育學校
全市統籌、生均用地指標等作出指引
▼
一、辦學規模
注:九年一貫制學校參照小學和初中規模設置;完全中學和十二年一貫制學校參照普通高中規模設置。
二、高中和特殊學校全市統籌要求
規劃指引征求意見稿提出,南城、東城、松山湖、濱海灣新區(虎門)、清溪、黃江、石碣、鳳崗、橋頭、謝崗、水鄉經濟區,須承諾納入近期規劃設計的公辦普通高中不應少于1處。
另外,企石、松山湖和長安等應結合本地高中的實際供需情況,為已有公辦普通高中擴建、擴班或遷址擴建提供相應預留發展用地。
其它鎮(街道、園區)(不含莞城、石龍、洪梅)原則上應預留1所高中學校用地。用地面積要求不少于100畝,且符合有關規定。中遠期各鎮街園區都應當按照千人學生數和生均用地標準等,規劃預留相應的高中教育用地。超過30萬人口鎮街園區應當預留不少于35畝用地作為預備特殊教育用地。
規劃指引征求意見稿
擬對學校建設的通則新標準進行修正
包括生均用地指標、千人指標和標準班額等
在標準班額方面
全市教育設施的標準班額擬定為:
幼兒園30座、小學45座、初中50座,高中50座
亮點點擊
高標準推進大灣區大學建設
征求意見稿提出,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標準推進大灣區大學建設,在辦學體制、投入機制、培養模式方面探索創新,為全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提供“灣區經驗”。
支持東莞理工學院更名為“東莞理工大學”,加快東莞理工學院智能制造基地建設,高標準建設國際合作創新區,加快建成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學。
分三類資助扶持非營利性民辦學校
民辦教育在我市教育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征求意見稿提出,將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為政府資助一類學校、政府資助二類學校、普通非營利性學校三類,實行政府分類資助扶持。完善民辦學校教師從教津貼實施辦法,對民辦學校符合條件的新引進人才按市創新人才引進培育實施方案給予補貼。
公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同步招生
征求意見稿提出,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嚴禁以各類考試、競賽、培訓成績或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不得以面試、測評等名義選拔學校。建立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統一平臺,鼓勵園區、鎮(街)探索建立分類積分入讀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含購買學位)制度,實施公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統一管理,實現公民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民辦學校,實行電腦派位。高中階段學校實行基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招生錄取模式。
土地優先用于建設學校
學校落地難,土地是主要瓶頸之一。征求意見稿提出,完善教育用地儲備制度,將“三舊”改造土地、新增用地、盤活的存量土地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等資源優先用于解決學校建設用地,將學校周邊長期閑置或待開發土地,優先規劃為學習增容預留用地,將規劃預留的中小學幼兒園建設用地限期納入教育用地管理范圍進行儲備管理。
同時,節約集約用地,差異化確定生均用地標準,推動適度規?;k學。鼓勵國有企業遵循市場化運作原則,積極有序參與公辦學?;A設施建設。鼓勵“村建鎮辦”等方式,加快推進公辦學校建設。
完善積分制?確?!安坏陀?0%”
東莞外來人口眾多,征求意見稿提出,完善積分制入學管理辦法,通過向民辦學校購買服務或發放民辦學校補貼,確保在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就讀和民辦學校就讀享受學位補貼的隨遷子女人數占比不低于50%,切實做好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參加中高考工作。
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 探索“3+2”模式
東莞正在建設技能人才之都,征求意見稿對此亦有安排,包括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實施彈性學習時間和學分制管理,探索三天在企業、兩天在學習的“3+2”培養模式。2020年,全市建成100個職業院校校外定點實習實訓基地。鼓勵支持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及有關院校組建職業教育集團。
信息來源:東莞日報
編輯:向連 劉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