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這么多年學,從小學到大學,我發現不管你承不承認,相不相信,絕大多數孩子,小學階段成績啥樣,那以后的成績基本上就是這個水平了,上下浮動不會太大,學渣還是學渣,學霸還是學霸,中間的那一部分還是保持中等水準。
只有極少一部分學生能夠逆襲,個別學生真的開竅很晚,小學階段平平無奇,到了初中突然間就開竅了,屬于大器晚成型的吧。
還有個別學生到了初中階段真的很努力很努力,付出的努力是別人的幾倍,發憤圖強了,知道學習了,幡然醒悟了,這種情況下肯定會有個好成績。
一般來說小學階段6年已經養成了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三觀也已經定型,后期很難有大的改觀,除非發生一些特別的事情,對他的感觸很大,讓他的思想產生了改變。
有一個挺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小升初以后,很多學習好的學生學習不好了,成績下滑那是普遍現象,無論怎么努力也只能保持某個水平,不上不下,很穩定。
為什么會這樣呢?
我覺得死學的學生很多,只會照搬照用,從來不會靈活變通,這種學習模式在小學階段確實很適用,學的東西比較淺,但到了初中以后學的東西就比較深奧了,就需要學生舉一反三有靈活的思維模式,這種情況下死去的學生就很吃力。
幾十年的學習生涯,我認為應該教會孩子怎么去思考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很簡單,思考問題就比較難了,說實話,我也沒有學會思考問題,幾十年如一日習慣了,思維已經定型了。
最后想說的是,家長不要把希望寄托到初中以后,認為初中以后努力還不晚,但是你想想一個普普通通的孩子,甚至是學習成績不怎么樣的孩子,初中以后想要逆襲會有多么的難啊,你要花費多大的精力啊,孩子的壓力會多大呀,那將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是一種折磨, 千萬不要抱有這種奢望。
俗話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為什么強求孩子做到呢?這是一個很傻的行為。
還是在小學階段就開始嚴格要求孩子,給他制定嚴格的作息時間,培養他的學習習慣,愛好,讓他學會獨立學習思考,路終歸是要他自己走的。
很多家長認為對小孩子嚴格沒有必要,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嚴格才是為了孩子好,不縱容,不溺愛,該打打,該罵罵,要有底線。
比如你給他報了一個興趣班,他不愿意去上,怎么辦呢?很多家長認為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強逼他,但是他自己根本就沒有什么愛好興趣,作為家長,應當給他選擇一個適合他自己的,讓他學下去,堅持學下去,無論怎么樣都要學下去。
毅力就是在這種堅持的過程中練就的,不要可憐孩子,你可憐他就是毀了他。
不知道我這種看法有沒有家長認同的。